• 扫一扫
    关注微信公众号
  • zhangkongdelishi@126.com

    玩家QQ交流群:952718380

首页 \   历史文章 \   杂谈
华夏养猪史:猪肉一直这么贵吗?

猪肉从一度只有王公贵族吃得起的天肉,到人人餐桌都可以食用的中国第一肉,我们的祖先付出了很多。东坡肉、红烧肉、酱排骨...这些垂涎欲滴的美食背后,都离不开猪的功劳。憨态可掬的猪似乎也默认了自己长得一身膘,喂饱全世人的命运,但家猪的祖先却是相当彪悍。

难驯化的野猪-小-01.jpg


家猪的祖先源自欧亚野猪,一口獠牙,性情暴烈,体重有三百斤以上,全力奔跑速度高达40-70公里/小时。它和狼一道构成了狼奔豕突这个成语的来源,是能对抗虎豹的强大存在。所以相当长时间内,古人对野猪也只能敬而远之,更谈不上吃什么猪肉了。


即使到了人类驯化野猪成功几千年以后的商周时期,家猪也依然威风八面。湖南省湘潭县船行山出土的猪尊,四足刚健,两眼圆睁鼓凸,长嘴上翘微张,犬齿尖长,双耳招风,明显还没有脱去野猪形态。




到了初秋战国时期,山西省曲沃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的猪尊。吻部略上翘,嘴角微露獠牙,双耳较大,尾巴上卷,跟现代家猪已经很像了。



一万年以前,农作物的驯化让中华大地开始出现一个个聚落,文明的种子开始孕育,人类迎来了大爆发。面对拥有武器和多人协作的强大人类,凶猛如豺狼虎豹也只能退居深山老林。猪肉和其他动物一道出现在人类餐桌。


偶然捕获的小猪一时吃不完,就被临时饲养起来。先民惊喜地发现,猪不挑食,而且生长快,繁殖力强,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就能吃到肉。这样,本来临时饲养的行为,变成了一种长期的行为,畜牧业也就这样诞生了。


诞生于九千年前的贾湖遗址,出土了中国首批家猪遗骨。而兴盛于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,出土了有名的玉猪龙。在西安半坡、河南新郑裴李岗、浙江余姚河姆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,发掘出距今六、七千年前家猪的骨骼,而在广西桂林甄皮岩墓葬中出土地家猪的猪牙和颌骨,距今已9000余年,这说明我国的养猪业已有近万年的历史了。








“豕居之圈曰家。”

——《说文》


到了殷商时期,猪的地位更加尊崇。这块出土于三千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,就把家定义为房中有豕(猪的古称),猪的地位不言而喻。甲骨文中还记载了猪的阉割技术和繁殖技术。





“天子食太牢,牛羊豕三牲俱全,诸侯食牛,卿食羊,大夫食豕,士食鱼炙,庶人食菜。”

——《国语·楚语下》


不过在物质贫瘠的古代,猪不像牛羊那样只需牧草即可繁衍生息,要食用珍贵的谷物,只有贵族养得起猪。所以养猪数量非常少,被当做一种贵重、吉祥的礼物。

在周朝,猪和牛、羊被称为“大牢”,只有国君及卿大夫才有资格享用。到了汉代,猪甚至成了衡量家境的象征。宰相公孙弘甚至养猪到了40岁,才出来做官。朝廷大官、世家大族纷纷以养猪为业。《史记》中说:“故曰陆地牧马二百蹄,,牛蹄角千,千足羊,泽中千足彘,水居千石鱼陂,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”。有250头猪的人家,生活可比贵 族。

转眼到了魏晋,人人养猪的风气却突然大步刹车。自打五胡乱华开始,游牧民族开始驰骋于华夏大地近一千年,如雷贯耳的北魏、北周、隋、辽、元等朝代,皆有游牧民族的影子。游牧民族崇尚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活方式,牛羊超过猪肉成为了上层社会的主流。







“烹羊宰牛且为乐,会须一饮三百杯。”

——《将进酒·君不见》


在大诗人李白的笔下,猪肉已经不配拥有姓名,价格和地位也一落千丈。不过沦落的猪肉也找到了它的忠实消费者。和其他肉相比,猪肉有一股腥臊之气,没有调料的处理,会难以下咽。不过一旦掌握正确的烹调方式,那就完全不一样了。1080年,苏轼被贬到黄州(今湖北黄冈)担任团练副使。作为一个薪资微薄的贬官,东坡居士自然囊中羞涩。于是为了保障吃肉,瞄上了当地便宜的猪肉。








“净洗铛,少著水,柴头罨烟焰不起。待他自熟莫催他,火候足时他自美。黄州好猪肉,价贱如泥土。贵者不肯吃,贫者不解煮,早辰起来打两碗,饱得自家君莫管。”

——《猪肉颂》




作为一个乐天派的吃货,苏轼就此打开食用猪肉的正确方式。东坡肉也经久不衰,流行至今。苏轼先进的猪肉风潮席卷了整个国家,虽然此时羊肉仍然占据优选 ,但史载“临安城内外,肉铺不知其几”、“每日不下宰数百口”。鲁提辖打死屠夫镇关西的背景就发生在此时。


明朝开始,民间又恢复了养猪成风的势头,即使有明武宗朱厚照颁发的《禁猪令》也没挡住这股趋势。而清朝的皇帝更是难以掩饰对猪的喜爱。从历史的记载中我们发现,从千叟宴到日常御膳,皇帝的菜单上都离不开猪肉。猪肉历经千年之后,重新翻红为中华第一肉。